想住院没床位,好不容易等到床位住进医院,又要进行各种术前检查,结果出来后才能择期手术。现实中,不少患者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此术前等待过程,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为有效利用医疗资源,减少患者就医负担,提高医保基金运行绩效,日前,石家庄市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印发“预住院”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决定在部分医疗机构开展择期手术患者“预住院”费用医保支付试点工作,自今年6月1日起执行,试行期半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探访:什么是“预住院”?
石家庄市首批试点医院包括: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河北医大一院、河北医大四院。6月16日,记者来到河北医大一院,对预住院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访。
“办理预住院后,做完入院前常规及专科检查检验后,可直接回家等通知,有床位后正式办理入院并进行手术。这样一来,我们就不用在医院耗着了。”家住石家庄市平山县的李先生被诊断为腰椎椎管狭窄,需要择期进行手术治疗,由于医院骨科床位紧张,6月16日上午,他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办理了“预住院”手续。
河北医大一院病房管理处处长李海兰告诉记者,开启预住院管理模式后,对部分疾病诊断明确、病情单一、相对稳定,经综合评价符合住院手术指征、行择期手术治疗的患者,由于床位紧张等原因,先在门诊进行入院常规检查检验及专科必要检查检验,根据床位情况安排正式入院。正式住院后,先期产生的入院常规检查检验及专科必要检查检验费用与正式住院后的费用合并计算,医保基金按规定一并报销,从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另外,“预住院”期间,医院不收取床位费、护理费、诊查费等无关费用。如无特殊原因,一般不超过5日内安排患者入住病区。
据病房管理处工作人员李素丽介绍,目前,该医院“预住院”的适用人群是石家庄市统筹区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以及省本级职工中符合“预住院”条件的患者。异地参保患者暂不纳入“预住院”试点范围。
■调查:患者受益有哪些?
相比原来的只有等到床位才能进行各种术前检查,“预住院”的优势显而易见。李素丽说,该医院报备了49类60多个病种纳入预住院管理模式。截止到6月10日,已经有115例患者办理了“预住院”手续,53例患者已经顺利出院。来自石家庄市的患者王女士,就是其中一位。
“我是上周五办理的‘预住院’,这周一正式住院,周二手术,周三就出院了。”6月16日上午,在家休养的王女士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她被诊断为“中央型房间隔缺损(卵圆孔型)”,需要手术治疗。提到手术,王女士本想着至少要跟单位请一周的假,没想到从入院到出院,仅用了两天时间。
关于“预住院”给患者带来的利好,来自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的一组数据更有说服力。早在2021年7月1日,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在省内率先启动预住院管理模式,目前已涵盖29个科室158个病种,开展700多例。
“患者平均床位等待及术前检查时间减少3.9天;平均住院日进一步缩短,优质医疗资源得以高效利用,以实施例数最多的‘肺部肿瘤行胸腔镜下肺部切除术’为例,平均住院日由2020年的15.3天下降至8.2天。‘预住院’期间不收取住院诊察费、护理费、床位费等,每人平均节省约400元,医保基金支出相应减少,患者及家属直接、间接经济负担得以减轻,真正实现患者、医院、政府多方共赢。”该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处处长刘彬彬告诉记者。
对于患者而言,这种管理模式缩短了平均住院时间,减少陪护时间及费用,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对于医院而言,优质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降低陪护管理压力,大幅提升了床位周转率,有益于缓解“住院难”问题;对于医保来讲,节省了医保基金的支出,降低挂床风险。可以说,预住院管理模式,实现了患者、医院、医保的三方共赢。
■现实:打通政策壁垒是关键
预住院管理模式作为一项惠民政策,其实施过程可谓工程浩大。
“实施预住院管理模式的基本条件有三个:政策支持是关键,病种合适是前提,系统支撑是基础。”刘彬彬告诉记者,在正式启动预住院管理模式之前,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探索。“我院多次向市医保局提出开展‘预住院’工作的申请,通过多轮答辩,论证这种模式更有利于将医保基金用在‘刀刃’上。2021年7月1日,市医保局批复同意我院开展预住院管理模式试点工作。试点科室3个,46个病种。10月18日,市医保局批复同意我院扩大预住院管理模式实施范围,扩展为29个科室,158个病种。”除了与医保部门密切对接协调,打通医保政策报销壁垒外,医院还要完成相关网络系统的开发并不断对其进行优化,通过对所涉科室医护人员的一对一培训,形成“临床科室(医保医师、护士)—医保内控员—医保对接人—医保科”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确保医保科与临床科室之间沟通有效,真正让每项医保、物价政策理解到位、传达到位、执行到位。
目前,从预住院管理模式的适用人群上看,来自石家庄市三家试点医院,以及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还未将异地医保患者纳入在内。
记者注意到,今年初,河北省医疗保障局已将“探索预住院管理模式,优化住院流程,为参保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医疗保障服务”纳入了2022年医疗保障工作要点。预住院管理模式在全省推广,将指日可待。
■推广:看到好处也要补齐短板
记者调查发现,我国湖南、山西、浙江、河南、山东等多个省地市医院此前都试行了预住院管理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预住院”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精细化管理、政策配套和不断优化改进。未来在“预住院”推广过程中,需要调整定点医院住院医保额度,来适应门诊和住院期间的费用合并计算的新局面,找到医患多赢的平衡点。
业内人士认为,推行这一模式,尚有困难需要克服。“预住院”处于门诊和住院之间,界限比较模糊,一旦出现医疗纠纷或其他安全事故,责任划分就比较麻烦,这是部分医院不敢推广这一模式的原因。“预住院”的检查费用如何纳入报销,也需要进一步明确,既要确保“预住院”的检查费用报销,也要防范利用“预住院”逃避医保费用监管,甚至借机架空部分医保基金控制性指标。此外,“预住院”之后未住院等特殊情况如何处理等,也都需要出台统一的规则。
王虎峰认为,让更多患者和医疗机构愿意执行这一政策,缓解看病难的问题,对“预住院”诊疗进行必要的规范非常重要,包括医疗安全和责任方面的规定,乃至法规的修订等。
优化诊疗流程、改善就医体验、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等,是当前医改的重点内容,“预住院”具有助力这些医改举措的作用。然而,提高医保福利、改善医疗民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完善预住院管理模式,既要看到好处,也要补齐短板,如此才能让预住院管理模式尽快成熟定型,更好地惠及医疗民生。
■文/图本报记者周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