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百里苇荡、万顷池塘、群鸟争鸣、鹤舞鸥飞,绘成了一幅壮美的大自然画卷,秀丽多姿的原生态湿地风光,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广袤的燕赵大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八年以来,这个北方最大的滨海湿地,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日常的生态休闲景点,更将各种生态环保技术与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结合起来,使湿地公园形成一个自循环生态系统,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头兵和区域生态文明“协同建设”的典型示范。
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既可以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可以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
由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投资、建设以及运营的曹妃甸湿地项目位于东方鱼虾之乡唐山市曹妃甸区境内,总面积约5.4万公顷。湿地公园建立初期,整体区域缺乏治理,杂草丛生,河道里“污不见底”,周围都是泥巴地。因河道长期受到污染,导致河内氮、磷含量超标,富营养化,底泥淤积较多,几乎没有鸟类到此栖息,周围的居民都不愿意靠近。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修复受损的环境,改善当地的区域环境与气候,中国二十二集团多次设计、谋划,通过到现场实地多次勘探、检测,咨询了国内外知名环境资源专家,修建了湿地生态区、旅游区两大功能区域。
湿地项目整治修建工作迫在眉睫,是当地群众的心头大事。项目承建之初,二十二冶集团就对项目部下了死命令,必须保质保量保工期。4月的曹妃甸,气温还较低,工期紧、任务重,项目部领导亲自参与下河清淤,带着施工人员“一锹一车,清淤种苗、退泥还林”。如今,曹妃甸湿地从前的黑臭水体早已不见,沿岸的挺水植物早已发芽,远处的河水里,各类沉水植物非常茂密,空中还不时有水鸟俯身捕捉小鱼。岸边的野花争奇斗艳与湛蓝的河水相互辉映,已是湿地的一处靓丽景色。
公园内的生态区域既能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又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旅游区域通过对周边进行适度的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使曹妃甸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当地百姓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改善生活环境。
据国际湿地组织调查,曹妃甸湿地野生植物和鸟类类目丰富,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丹顶鹤、白鹳、黑鹳、金雕等9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2种。每到迁徙季节,这里都会成为鸟类的“伊甸园”,这片湿地,是澳大利亚到西伯利亚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和栖息场所。
中国二十二冶将始终深入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常态化开展鸟类保护、湿地保护、科普教育,通过最新技术进行景观绿化、草坪养护和蚊虫治理,卓有成效地保护湿地资源,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为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一体化发展贡献央企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