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本报讯(记者赵伟龙 通讯员赵雅静 田璐)走进迁安市杨店子街道高引铺村,在新投入使用的展厅里,织布机的咔嗒声不绝于耳,一经一纬的交织间,五颜六色的棉线织成土布,像彩虹般欢快流淌。精美的床品、箱包、饰品等各类手工土布年货在加紧制作,快递运往全国各处。到了晚上,“绣娘手工坊”又开始了网上直播。绣娘们心灵手巧,但在镜头前却有些腼腆。
高引铺村纺织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清代,当地的土布纺织技艺达到鼎盛。那时家家纺车响,户户织机鸣,做布匹和裁缝的也有十几户。据说到了民国初期,高引铺村民张申建立一座手工坊,每天牵着毛驴,手摇拨浪鼓下村接工,后来张申收了两个徒弟,一个是大五里乡贯头山的付云峰,一个是本村的张国凡。抗战时期,冀东八路军为解决根据地军需和后勤保障,派付云峰组织染匠和妇女在大五里挂云山区建立了被服厂,为抗战作出了突出贡献。到了人民公社时期,村内第一生产队安排张国凡创办队办企业手工坊一座,当时手工坊织布的妇女达100余人。、如今村内最年长的绣娘张玉兰,今年已经90多岁了,是继张国凡后的第三代传承人。张玉兰年轻时给手工坊织布,每天织20大尺(大布尺,一尺相当于90厘米),她会织被面、褥面、床单,除了织布,她还做猪鞋、猫鞋等各种各样形象逼真的童鞋。“我从小就看着姥姥纺线织布,制作土布对我来说,不仅有意思,而且还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张玉兰的亲外孙张志飞是绣娘纺织土布的当代传承人。他得到了张玉兰亲传,早已熟练掌握了传统纺织技艺。过去,一台织布机一天只能织四五米布,经过张志飞的创新改良,一天可以织10多米。据介绍,绣娘纺织土布工艺,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扎花、弹花、纺线、打线、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籽、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数十道工序,它以二十几种基本色,经过精心设计,变幻出2000余种绚丽多彩的图案。“绣娘手工坊”现有绣娘100余人,以七彩棉、纯棉纱为原料,日可纺织家织布100余尺,加工手工旅游工艺包100余个、保健枕头60个、床单床罩被面30条,同时可根据客户需要定制围巾、浴巾、服装等,日均销售额5000元。全部达产后,可吸引500名妇女就业,每天可生产手工旅游包及各种手工休闲物品400件(套),年创产值1200万元、利税200万元。2017年,在 “唐山供销杯”旅游产品大赛中,“绣娘手工坊”的产品荣获二等奖,并被唐山市旅游局确定为“唐山旅游推荐产品”;“绣娘手工坊”荣获“2017年度十佳旅游商品特色企业”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